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8修订版)
一、专业代码、名称
060101历史学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历史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能够在中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相关科研部门从事历史学教学与研究,能够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文化组织等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
本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定培养规格与要求。
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毕业生应达到以下毕业要求:
1.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学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人文和科学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及劳动素质四个方面。
(1)人文和科学素质
学生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应有的爱国主义情怀,注重人文素养、树立法制观念、公民意识和科学态度。
(2)专业素质
学生需要具备历史学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坚持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和勇于奉献的精神。
(3)身心素质
学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体质健康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以及社会人际关系。
(4)劳动素质
学生应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系统掌握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能够通过劳动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业能力。
2.知识要求
掌握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亦有所了解;熟悉并掌握历史学的核心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要动态;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3.能力要求
历史学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
(1)专业能力
掌握资料分类、检索、甄别等基本技能,具备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古代汉语解读能力,查阅和利用相关外文资料的能力;熟练掌握电脑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具备以书面、口语和多媒体方式向社会传播、普及历史文化与知识的能力和相应的教师教育技能;能够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
(2)综合能力
包括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能力、书面与口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学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较强的语言表达与文字沟通能力,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信息获取能力,较强的学习提高和知识转化与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四、学制、毕业学分和授予学位
标准学制4年;学生应至少修满150学分方可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
中国史、世界史。
六、专业核心课程
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史(下)、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导论、中国历史文选、历史文献学、古代汉语等。
七、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
课程 类别 |
课程 性质 |
课程名称 |
素质要求 |
知识要求 |
能力要求 |
人文和科学素质 |
专业 素质 |
身心 素质 |
劳动 素质 |
学科基础知识 |
专业 知识 |
通识性知识 |
专业 能力 |
综合 能力 |
通识 教育 课程 |
必修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 |
√ |
√ |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 |
√ |
√ |
|
|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 |
√ |
√ |
|
|
|
√ |
|
|
形势与政策(Ⅰ~Ⅵ) |
√ |
√ |
√ |
|
|
|
√ |
|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
|
|
|
|
|
√ |
|
√ |
大学外语(Ⅰ~Ⅱ) |
√ |
|
|
|
|
|
√ |
|
√ |
大学体育(Ⅰ~Ⅳ) |
|
|
√ |
|
|
|
√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
|
√ |
|
|
|
√ |
|
√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Ⅰ~Ⅱ) |
|
√ |
|
√ |
|
|
√ |
|
√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Ⅰ~Ⅱ) |
|
√ |
|
√ |
|
|
√ |
|
√ |
军事理论 |
√ |
|
√ |
|
|
|
√ |
|
|
大学语文 |
√ |
|
|
|
|
|
√ |
|
√ |
批创思维导论 |
|
√ |
|
√ |
|
|
√ |
|
√ |
选修 |
传统文化与人文传承 |
√ |
|
√ |
|
|
|
√ |
|
√ |
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 |
√ |
|
|
|
|
|
√ |
|
√ |
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
√ |
|
|
|
|
|
√ |
|
√ |
生态文明与环境素养 |
√ |
|
|
|
|
|
√ |
|
√ |
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 |
√ |
|
√ |
|
|
|
√ |
|
√ |
文明对话与社会发展 |
√ |
|
|
|
|
|
√ |
|
√ |
沟通表达与品质生活 |
√ |
|
√ |
|
|
|
√ |
|
√ |
专业 教育 课程 |
专业 基础 课程 |
专业导论 |
√ |
√ |
|
|
√ |
√ |
|
√ |
|
古代汉语 |
√ |
√ |
|
|
√ |
|
√ |
|
√ |
中国历史文选 |
√ |
√ |
|
|
√ |
√ |
|
√ |
|
史学导论 |
√ |
√ |
|
|
√ |
√ |
|
√ |
|
历史文献学 |
√ |
√ |
|
|
√ |
√ |
|
√ |
|
专业 主干 课程 |
中国古代史(上) |
√ |
√ |
|
|
√ |
√ |
|
√ |
|
中国古代史(下) |
√ |
√ |
|
|
√ |
√ |
|
√ |
|
世界古代史 |
√ |
√ |
|
|
√ |
√ |
|
√ |
|
中国近代史 |
√ |
√ |
|
|
√ |
√ |
|
√ |
|
世界近代史 |
√ |
√ |
|
|
√ |
√ |
|
√ |
|
中国现代史 |
√ |
√ |
|
|
√ |
√ |
|
√ |
|
世界现代史 |
√ |
√ |
|
|
√ |
√ |
|
√ |
|
中国当代史 |
√ |
√ |
|
|
√ |
√ |
|
√ |
|
世界当代史 |
√ |
√ |
|
|
√ |
√ |
|
√ |
|
中国史学史 |
√ |
√ |
|
|
√ |
√ |
|
√ |
|
西方史学史 |
√ |
√ |
|
|
√ |
√ |
|
√ |
|
中外关系史 |
√ |
√ |
|
|
√ |
√ |
|
√ |
|
历史地理学 |
√ |
√ |
|
|
√ |
√ |
|
√ |
|
专业 选修 课程 |
中国少数民族史 |
√ |
√ |
|
|
|
√ |
|
√ |
|
云南地方史 |
√ |
√ |
|
|
|
√ |
|
√ |
|
云南近现代史 |
√ |
√ |
|
|
|
√ |
|
√ |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 |
√ |
|
|
|
√ |
|
√ |
|
中国经济史 |
√ |
√ |
|
|
|
√ |
|
√ |
|
世界经济史 |
√ |
√ |
|
|
|
√ |
|
√ |
|
心理学 |
√ |
|
√ |
|
|
|
√ |
|
√ |
民俗学概论 |
√ |
√ |
|
|
|
√ |
|
|
|
宗教学概论 |
√ |
√ |
|
|
|
√ |
|
√ |
|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
√ |
√ |
|
|
|
√ |
|
√ |
|
世界史学名著选读 |
√ |
√ |
|
|
|
√ |
|
√ |
|
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研究 |
√ |
√ |
|
|
|
√ |
|
√ |
|
普洱民族文化概论 |
√ |
√ |
|
|
|
√ |
√ |
√ |
|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中学历史教学法 |
√ |
√ |
|
|
|
√ |
|
√ |
|
应用写作 |
√ |
√ |
√ |
|
|
|
√ |
|
√ |
普通话训练 |
√ |
√ |
|
|
|
|
√ |
|
√ |
南亚东南亚史 |
√ |
√ |
|
|
|
√ |
|
√ |
|
史学研究规范训练 |
√ |
√ |
|
|
|
|
|
√ |
|
东南亚文化概论 |
√ |
√ |
|
|
|
√ |
|
√ |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中国边疆学概论 |
√ |
√ |
|
|
|
√ |
|
√ |
|
教育学 |
√ |
|
|
|
|
|
√ |
|
√ |
实践 教育 课程 |
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
专业见习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实习 |
√ |
√ |
√ |
√ |
√ |
√ |
√ |
√ |
√ |
毕业论文(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军事技能训练 |
|
|
√ |
|
|
|
|
|
√ |
劳动教育 |
|
|
√ |
√ |
|
|
|
|
√ |
课外与社会实践课程 |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
√ |
|
√ |
|
|
|
|
|
√ |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 |
√ |
|
|
|
|
|
|
|
√ |
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 |
√ |
|
√ |
√ |
|
|
|
|
√ |
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 |
√ |
|
√ |
|
|
|
|
|
√ |
技能培训及其他 |
√ |
|
√ |
√ |
|
|
|
|
√ |
八、课程体系拓扑关系图

九、课程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
课程模块 |
学 分 |
其 中 |
小计(占总学分比例) |
讲课学分 |
实验学分 |
实践学分 |
通识教育课程 |
思想政治理论课 |
必修 |
16 |
14 |
|
2 |
58(38%)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4 |
2 |
|
2 |
批创思维导论 |
2 |
2 |
|
|
大学外语 |
8 |
8 |
|
|
大学体育 |
8 |
1 |
|
7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2 |
2 |
|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
2 |
0.5 |
|
1.5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 |
2 |
0.5 |
|
1.5 |
军事理论 |
2 |
2 |
|
|
大学语文 |
2 |
2 |
|
|
传统文化与人文传承 |
选修 |
10 |
10 |
|
|
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 |
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
生态文明与环境素养 |
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 |
文明对话与社会发展 |
沟通表达与品质生活 |
专业教育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必修 |
14 |
14 |
|
|
70(47%) |
专业主干课程 |
必修 |
36 |
36 |
|
|
专业选修课程 |
选修 |
20 |
20 |
|
|
实践 教育 课程 |
专业综合 实践课程 |
课程或专业见习 |
必修 |
1 |
|
|
1 |
22(15%) |
毕业实习 |
5 |
|
|
5 |
毕业论文(设计) |
6 |
|
|
6 |
军事技能训练 |
必修 |
2 |
|
|
2 |
劳动教育 |
必修 |
2 |
|
|
2 |
课外与社会 实践课程 |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
选修 |
6 |
|
|
6 |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 |
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 |
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 |
技能培训及其他 |
合 计 |
150 |
114 |
|
36 |
100 |
注:该专业的必修课学分114分,占总学分76%;选修课学分36分,占总学分24%;实验实践学分36分,占总学分24%。
十、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开 课 学 期 |
学 分 |
总 学 时 |
讲 课 学 时 |
实 验 学 时 |
实 践 学 时 |
周 学 时 |
核心 课程 标识 (*) |
考核 方式 |
开课 部门 |
备 注 |
通识 教育 课程 |
必修 |
1851104001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1 |
3 |
54 |
36 |
|
18 |
3 |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实践学时安排在第5~7周,每周五下午7~12节 |
1851104002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2 |
3 |
54 |
54 |
|
|
3 |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1851104003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3 |
3 |
54 |
54 |
|
|
3 |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185110400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4 |
5 |
90 |
72 |
|
18 |
5 |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实践学时安排在第5~7周,每周五下午7~12节 |
1851104005 |
形势与政策Ⅰ |
1 |
2 |
48 |
48 |
|
|
|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每学期讲授4个专题,安排在11~16周 |
1851104006 |
形势与政策Ⅱ |
2 |
1851104007 |
形势与政策Ⅲ |
3 |
1851104008 |
形势与政策Ⅳ |
4 |
1851104009 |
形势与政策Ⅴ |
5 |
1851104010 |
形势与政策Ⅵ |
6 |
1850604001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2 |
4 |
72 |
36 |
|
36 |
4 |
|
考试 |
理工学院 |
|
1850404001 |
大学外语Ⅰ |
1 |
4 |
72 |
72 |
|
|
4 |
|
考查 |
外国语学院 |
|
1850404002 |
大学外语Ⅱ |
2 |
4 |
72 |
72 |
|
|
4 |
|
考试 |
1850704001 |
大学体育Ⅰ |
1 |
8 |
144 |
18 |
|
126 |
2 |
|
考试 |
体育学院 |
|
1850704002 |
大学体育Ⅱ |
2 |
1850704003 |
大学体育Ⅲ |
3 |
1850704004 |
大学体育Ⅳ |
4 |
1851704001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1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教师教育学院 |
|
1851004010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Ⅰ |
1 |
2 |
36 |
8 |
|
28 |
2 |
|
考查 |
伟德国际网址www.25175704.com 处 |
|
1851004011 |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Ⅱ |
2 |
1851004012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Ⅰ |
3 |
2 |
36 |
8 |
|
28 |
2 |
|
考查 |
伟德国际网址www.25175704.com 处 |
|
1851004013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Ⅱ |
4 |
1851404001 |
军事理论 |
1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教务处 |
网络课程 |
1850104001 |
大学语文 |
1 |
2 |
36 |
36 |
|
|
2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1004008 |
批创思维导论 |
4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教务处 |
网络课程 |
|
|
小计 |
|
48 |
876 |
622 |
|
254 |
|
|
|
|
|
通识 教育 课程 |
选修 |
传统文化与人文传承 |
2 ~ 7 |
10 |
|
|
|
|
|
|
考查 |
教务处 |
理工科学生必选1门 |
修读课程需至少覆盖4大类 |
哲学智慧与批判思维 |
科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
人文社科学生必选1门 |
生态文明与环境素养 |
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 |
|
文明对话与社会发展 |
|
沟通表达与品质生活 |
所有专业必选1门 |
小计 |
|
10 |
180 |
180 |
|
|
|
|
|
|
|
|
合计 |
|
58 |
1056 |
802 |
0 |
254 |
|
|
|
|
|
|
专业 教育 课程 |
专业 基础 课程 |
1850101001 |
专业导论 |
1 |
1 |
18 |
18 |
|
|
1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14 |
古代汉语 |
1 |
2 |
36 |
36 |
|
|
2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15 |
中国历史文选 |
2 |
6 |
108 |
108 |
|
|
6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1023 |
史学导论 |
3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1024 |
历史文献学 |
3 |
2 |
36 |
36 |
|
|
2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小计 |
|
14 |
252 |
252 |
0 |
0 |
|
|
|
|
|
专业 主干 课程 |
1850101018 |
中国古代史(上) |
1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1019 |
中国古代史(下) |
2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1020 |
世界古代史 |
1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0 |
中国近代史 |
3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1022 |
世界近代史 |
2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2 |
中国现代史 |
4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3 |
世界现代史 |
3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4 |
中国当代史 |
5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5 |
世界当代史 |
4 |
3 |
54 |
54 |
|
|
3 |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6 |
中国史学史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7 |
西方史学史 |
6 |
2 |
36 |
36 |
|
|
2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8 |
中外关系史 |
7 |
2 |
36 |
36 |
|
|
2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1850102029 |
历史地理学 |
6 |
3 |
54 |
54 |
|
|
3 |
|
考试 |
人文学院 |
|
小计 |
|
36 |
648 |
648 |
0 |
0 |
|
|
|
|
|
专业 教育 课程 |
专业 选修 课程 |
1850103048 |
中国少数民族史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选修课程需至少选满20学分 |
1850103077 |
云南地方史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0 |
云南近现代史 |
6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70 |
中国政治制度史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71 |
中国经济史 |
6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72 |
世界经济史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73 |
心理学 |
7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1 |
民俗学概论 |
6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2 |
宗教学概论 |
7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3 |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
6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4 |
世界史学名著选读 |
4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7 |
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研究 |
4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8 |
普洱民族文化概论 |
7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60 |
人文科学研究方法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63 |
中学历史教学法 |
4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9 |
应用写作 |
3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65 |
普通话训练 |
2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5 |
南亚东南亚史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64 |
史学研究规范训练 |
7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56 |
东南亚文化概论 |
7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61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7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75 |
中国边疆学概论 |
5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1850103076 |
教育学 |
6 |
2 |
36 |
36 |
|
|
2 |
|
考查 |
人文学院 |
小计 |
|
20 |
828 |
828 |
0 |
0 |
|
|
|
|
|
|
合计 |
|
70 |
1260 |
1260 |
0 |
0 |
|
|
|
|
|
实践教育课程 |
|
10 |
|
|
|
|
|
|
|
|
详见《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表》 |
合计 |
|
128 |
2316 |
2062 |
0 |
254 |
|
|
|
|
|
十一、集中性实践环节安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期 |
学分 |
周数 |
学时 |
备 注 |
实践 教育 课程 |
专业综合 实践课程 |
1850106006 |
专业见习 |
7 |
1 |
1 |
|
|
1850106002 |
毕业实习 |
8 |
5 |
8 |
|
|
1850106003 |
毕业论文(设计) |
8 |
6 |
12 |
|
|
小 计 |
|
12 |
21 |
|
|
军事技能训练 |
1 |
2 |
2 |
|
|
劳动教育 |
1~2 |
2 |
|
36 |
|
课外与社会 实践课程 |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
1~6 |
6 |
|
|
修读课程需至少覆盖3大类 |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 |
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 |
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 |
技能培训及其他 |
小 计 |
|
10 |
|
|
|
合 计 |
|
22 |
23周 |
|
|
十二、修读要求或说明
1.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参照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科学地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等原则,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
2.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这些课程分别面对不同年级,学生修读时应逐渐形成其知识、能力的层次体系。
3.本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还须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修20个学分。
4.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根据本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多读、多思、多实践。为达此目标,教师应尽可能采取研究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教学。
5.本专业的课程考核,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为依据,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口试等单一或结合的方式。其中要求考试的科目,期末以闭卷考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