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一年级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是以学科形式开展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学科领域,要服从学科课程的目标,具有学科课程的计划性、系统性;但与传统学科课程又有显著差异,它不严格按照学科的结构组织教学,不以传递心理知识为宗旨,而是突出“学科活动”的位置,具有活动课程的互动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强调以活动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学科课程的内容。课程主要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帮助学生探索自身在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和解决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呈现教材和讲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来实现课程目标,而是通过向学生提供直接经验,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现象的感悟,能释放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能解决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上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和团体动力学的有关原理,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情境中体验、领悟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2001年思茅师专成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2007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这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心理健康www.2396196827.com 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2009年,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围绕课程性质和目标,对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18个课时的学期系统教学,改为六个专题讲座,贯穿五个学期,经过精心设计、组织内容,除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和教学课件外,现已制定了活动计划,建成案例库和测试库,编写了互动活动方案以及部分内容的视频。除此之外,教学研究成果丰富,在课程的建设中,课程组的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发表论文数篇。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是一门兼具基础和应用性的工具课,属于方法类学科。该课程主要介绍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一般步骤及主要方法,旨在提高学习者应用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本门学科是在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等课程基本原理基础上,研究如综合地运用教育科学基本原理去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和中所提出问题的若干研究方法问题。课程内容涉及如何科学地选题,具体界定研究问题和形成理论构思,如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收集数据资料,以及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结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是我校师范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基本能力,为他们进入社会成为教育工作者后提供www.2396196827.com 的方法指导。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进行www.2396196827.com 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而且掌握进行教育研究的初步技能,诸如会查阅文献资料,会进行课题论证,懂得如何设计观察表、访谈提纲、问卷等进行调查研究,会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会评价教育实验报告,会表述教育研究成果和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能发现、分析、解决www.2396196827.com 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走上教师岗位革除积弊、扬长新法作出贡献;拓展视野,对www.2396196827.com 的前沿研究和信息有较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