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简介 | 关于我们 | 学术研究 | 人文影像库 | 名师工作室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今天是:
友情链接
普洱东南亚研究院...
思茅绝版木刻研究所
美术馆及地方民族...
访问量统计:
基本情况
当前位置: 没有给当前位置指定栏目ID
普洱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介绍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普洱市地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升普洱市文化实力,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于2007年3月成立了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普洱市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澜沧江—湄公河纵贯全市,把中、老、缅、泰、柬、越6个国家连在一起,并有长达486公里的国境线,使得普洱市有4个县的16个乡(镇)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并与泰国和柬埔寨相邻,被誉为 “一地连三国,一江通五邻”。普洱全市面积45385平方公里,总人口257.6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1%,所辖10个县(区)中有九个民族自治县,居住着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14个世居民族,其中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墨江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西盟是全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普洱世居民族主要分属四大族群,如氐羌系的拉祜族、彝族等,百越系的傣族、哈尼族、壮族等,百濮系的佤族、布朗族等,槃瓠系的苗族、瑶族等,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普洱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得呈垂直分布蜂房结构的各个文化单元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各自独特的文化样貌得以较为完好地保存,形成了普洱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多元并存的文化景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洱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守土保疆,组成了典型的多民族和谐共处大家庭,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边疆各族人民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就诞生在这里。历史上,这里曾有26种民族代表,举行剽牛仪式,共同喝下咒水,以此证明同心同德,团结到底。

由于普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历史上不仅产生了多样的经济文化类型,有旱作文化、稻作文化、采集文化和狩猎文化等类型,而且还产生了与多样的经济文化类型相联系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也由于普洱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西南边陲,紧靠中南半岛北端,使普洱成为典型的边际文化区。自南向北延展的中南半岛文化、印度文化,自北向南延展的藏文化、南诏文化、汉儒文化和本土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各族(属于居住在各自主体民族的边缘地带)的边缘文化以及佤族、拉祜族的原生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都在此交汇、交融。值得一提的是,各民族文化既相互影响与联系,又在相互影响与联系中不失自我,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文化之本,传承着最古老的文化因子。尤其是佤族和拉祜族,与旱作文化、采集文化和狩猎文化相关联的神话、原始宗教与各种民俗事象,作为活形态的文化,其丰富多样性、完整系统性,在全国都较为罕见。

研究保护普洱各族人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增强普洱各族人民情感纽带,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弘扬传承民族精神和构建和谐边疆的迫切需要。在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发展进程中,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普洱成为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开放的黄金前沿。作为一所地方的高校,我们应积极参与区域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在立足本土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在服务社会中更有作为不断发展。

长期以来,www.2396196827.com 一直注重对本土民族文化和跨境民族研究,在保护和传承普洱地方民族文化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基础工作,在校内形成了一批致力于普洱地方民族文化的科研团队,中心成立以来,在学校的重视支持下,研究团队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普洱地方民族文化进行详实的田野调查,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现象和意义等不同的层面对民族文化事项进行了深度描述,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www.2396196827.com 地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